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暴雨洪涝、台风、地震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多发,对社会经济稳定与民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上市险企发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为了应对严峻挑战,保险业积极发挥风险分散与损失补偿的核心功能,推动建设更具韧性与抗风险性的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再保等上市险企从技术赋能风险减量与优化再保机制建设两大核心维度发力,通过数字化工具强化前端风险防控,以专业化机制夯实后端保险保障,深度融入国家巨灾治理体系,为筑牢社会经济安全防线探索新路径。
科技赋能 巨灾风险减量见实效
面对持续攀升的巨灾风险,上市险企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贯穿巨灾风险减量全流程,推动巨灾损失从“被动承担”向“主动降低”转变。
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上半年,受大灾影响,中国人保损失净额为25.1亿元,同比下降38.3%,大灾对综合赔付率的影响为1个百分点。通过风险减量服务举措,公司累计为社会减少损失约1.62亿元。
在具体举措上,中国人保搭建了“万象云”风险减量服务平台,今年进一步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升级,与中国气象局加强体系化合作,新引入104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实况,总量已达3213个;新增全国主要城市实况天气、道路危险度预报等六项定制化气象服务,显著提升气象灾害全流程管理效能。同时,公司创新推出预警、预报、预判、预防气象“四预”服务,上半年,累计向个人、法人、农险客户发送危险天气提醒超2912万次。
上半年,在西藏日喀则地震、4月极端暴风天气、“蝴蝶”台风、6月华南暴雨等大灾期间,中国人保发布预警信息近600万条,转移涉灾车辆6246台,开展非车险临灾排查2.3万余次,转移非车险涉灾财产3810件,抢收农险作物10478亩,部署和启用水浸物联设备8326台次。
“防灾减损既是保险的本职工作,也是社会责任所在。”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认为,从全球平均水平看,在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补偿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在我国,这一数字仅为10%左右。因此,保险业有潜力、有能力在防灾减损中发挥更大作用。
据谢永林介绍,中国平安从模型定价、风险管理、产品创新三方面入手,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模型定价方面,公司组建自然灾害实验室、灾害时空数据库,为巨灾风险定价提供基础数据支持;研发国内直保公司首个巨灾模型,为灾害预警提供更精准预测支持。在风险管理方面,继续优化“鹰眼”系统,提升风险识别预警的精确度和可用性。在产品创新方面,借助模型定价数据,开展巨灾指数保险、巨灾救助保险、复合型巨灾保险试点。
作为我国主要的巨灾承保人之一,中国太保因地制宜开发救助型、创新型、指数型等多种类别的巨灾保险。2025年上半年,公司提供巨灾风险保额超6000亿元。此外,太保产险积极总结以往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经验,推动巨灾风险管理系统化体系建设,上线台风灾因风险累积模型,并计划逐步拓展其他灾因模型的应用,持续提升巨灾风险管控能力。
对灾害天气尤为敏感的农险业务,风险减量服务更有针对性。太保产险不断完善“保防减救赔”农业保险大灾应对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创新“太保e农险”数智运营服务体系,综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风险减量管理。上半年,公司风险减量服务触达20.6万户次农户。
优化再保险机制 筑牢后端保障
再保险作为保险业的“安全阀”,是分散巨灾风险、稳定行业经营的关键机制。今年以来,上市险企通过调整再保合约结构、加强国内外市场协同、强化技术支撑等方式,完善“比例+超赔”的巨灾保障体系,既提升自身应对巨灾的财务韧性,也为国家巨灾保险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再保支撑。
中国再保总裁庄乾志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作为国内巨灾再保险的主要提供者,公司着力提升巨灾风险保障和气候风险应对能力,加快推进巨灾保险产品创新落地。中国再保深度参与全国21个省市巨灾保险试点,在八成项目中担任首席再保人,在河北、湖北、陕西落地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项目。公司成立气候风险研究中心,上线中国巨灾风险地图,全景展示台风、地震、洪涝等6种灾因的历史风险情况,支持政府灾害应急管理。
在再保合约结构调整方面,险企聚焦巨灾风险痛点,优化保障机制。中国人保实施“比例+超赔”巨灾风险保障机制,提高了多项与巨灾相关合约的分保比例。于泽举例称,如全国农险成数合约分保比例从24.9%提升至25.6%,非水溢额合约排分率提高2.7个百分点,农房合约分保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在超赔保障方面,将非地震事故保障上限从25亿元提升至30亿元。
对于全球再保市场走势,中国再保管理层分析认为,2025年上半年,续转费率受市场供需影响出现波动,局部区域与险种费率有所下行,但部分业务费率保持上涨,业务结构与起赔点较为稳定,整体费率充足度保持较高水平。尽管全球多起巨灾事件推高了行业损失,对再保市场造成的影响高于上年同期,但行业回报依旧保持较高水平,吸引资本持续进入,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巨灾事件可能推动国际市场的再保险保障需求进一步增加,并对2026年费率走势有一定正向作用。不过,考虑到北美地区下半年飓风季的不确定性,后续费率走势仍有待观察。
面对复杂的国际再保市场环境,上市险企积极平衡成本支出与保障水平。中国再保管理层介绍称,再保险境内业务将以“保效益”为核心,优化合约条件;境外业务则需应对费率波动压力,通过风险管控稳定业绩。
于泽表示,充分考虑到国家防灾减损能力提升,国内大灾损失得到有效控制,损失较历史年度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中国人保围绕我国的巨灾管理举措和成效以及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向国际再保市场加强宣传,提升国际再保险市场对中国保险业的信心,进而控制再保价格,降低再保成本对公司承保盈利水平的影响。(记者 戴梦希)